细胞无菌试验是生物制药、细胞治疗产品及细胞培养研究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环节,旨在确保细胞样本或相关生物制品中不存在外源性微生物污染。微生物污染可能来源于操作环境、培养基、设备或操作人员,可能导致细胞功能异常、实验结果失真甚至临床治疗失败。随着细胞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,无菌试验的标准化和精准性要求日益提高。本文将从检测范围、项目、方法及仪器等方面,系统阐述细胞无菌试验的技术要点和科学意义。
细胞无菌试验的检测范围覆盖以下领域:
此外,培养基、培养耗材及关键生产设备的无菌性验证也需纳入检测范畴。
根据《中国药典》及国际标准(如USP<71>),细胞无菌试验的核心检测项目包括:
通过将样本接种于液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(用于需氧菌/厌氧菌)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(用于真菌),在30-35°C和20-25°C下分别培养14天,观察培养基浊度变化。此方法灵敏度高,但耗时长,需结合阴性对照排除假阳性。
基于PCR或qPCR技术,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微生物DNA(如16S rRNA基因)。支原体检测常用荧光染色法(Hoechst 33258)结合DNA探针杂交,可在24-48小时内完成,尤其适用于快速放行检测。
采用生物发光法(ATP检测)或流式细胞术,通过检测微生物代谢活性实现实时监测。例如,BacT/ALERT®系统通过监测CO₂浓度变化判断微生物生长,将检测周期缩短至5-7天。
试验需设置阳性对照(接种标准菌株)和阴性对照(未接种培养基)。若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均无微生物生长,判定为“无菌生长”;若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同步出现生长,则判定为污染。需注意假阴性风险(如微生物受抑或样本量不足),必要时进行方法学验证。
当前主要挑战在于:1)低丰度微生物的检出限提升;2)病毒污染检测的标准化缺失。未来趋势包括:
细胞无菌试验是细胞产品质量控制的核心屏障,需结合传统方法与新兴技术构建多层次检测体系。严格的试验设计、标准化操作及设备验证是保障结果可靠性的关键。随着监管要求的升级和技术迭代,无菌检测将向更灵敏、更的方向发展,为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转化提供坚实保障。